“寬恕療法”是一種臨床心理治療的方法,能夠有效減低由於不公傷害引起的憤怒。這種方法有效地幫助創傷幸存者以及在監獄中的成年人族群。然而,“寬恕”能幫助孩子嗎?
爲了解答這個問題,在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羅伯特‧恩萊博士以及一批教育專家一起創作了一套被譽爲“寬恕教育”的社會情感學習課程——旨在教育學齡兒童及青少年各樣遭遇不公對待后如何應對的技能,其内容與接受心理治療者所學習的内容類似然則更適切於孩子的認知水平。
小學及初中階段的寬恕教育課程運用適切孩子心理發展年齡的故事來教導寬恕的概念以及一些相關的美德,也引導孩子去學習如何寬恕一個曾施行不公的人。
寬恕是每個孩子需要接受的干預教育。學習寬恕的基本概念對於改善青少年兒童的人際關係和心理健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羅伯特 ·恩萊博士
簡單而容易上手的課堂計劃包括目標,故事,討論和活動。整個課程一般在12至15周,每周課時50至50分鐘。
我們鼓勵學生去用另一個角度——以内在價值的道德準則——來看待以不公對待自己的人,就能理解到所有的人都是獨特而具有寶貴價值的。學生們透過閲讀蘇斯博士的故事書《霍頓聽見呼呼的聲音》來學習内在價值,書中家喻戶曉的一句話是:“一個人就是一個人,不管他有多麼渺小。”
安德魯·弗里澤爾是一個在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小學四年級(7至8嵗)任教的老師。安德魯介紹他是如何在課堂中運用寬恕教育的。
安妮特·香農是一個在在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聖十字女子小學(4至11嵗)任教的輔學老師。安妮特分享在該校的三年級老師們和學生們是如何進行寬恕教育的。